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foodzk@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东里5号楼

京ICP备202300861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773号
中食智库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www.cnfood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授技术 解难题 搭平台

“科技副总”架起实验室与车间的创新“立交桥”

2025-03-04 09:43:04 中国食品报

近日,来自河南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26名科研人员正式奔赴企业上岗,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科技副总”。

所谓“科技副总”,是指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聘,到企业兼任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任职期间,“科技副总”需要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指导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等。目前,贵州、湖北、江苏、浙江、宁夏等多个省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科技副总”选派工作。

过去,高校与企业之间总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隐形墙”;如今,这些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将带着“编制在高校、岗位在企业”的双重身份,奔赴企业的技术攻坚一线,架起实验室与车间的创新“立交桥”。

从学者到产业“解题人”

据报道,不少“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后,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传技术、解难题、搭平台,帮企业实打实提升了效益。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黄永光就是贵州省首批“产业技术创新副总”之一,他先后指导、协助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完成6项专利申请;解决制曲、制酒、酒体风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3项;帮助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完成省级技术中心建设等。

自“产业技术创新副总”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行动启动以来,贵州省就采取“揭榜挂帅”的形式,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从贵州大学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博士教研人员,到服务范围企业担任“产业技术创新副总”,提供技术创新指导服务。

像黄永光这样身兼两职的“科技副总”不在少数。“接到河南省科技厅发布‘科技副总’岗位及技术难题需求通知的第2天,学校就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目前共有92名教师入选全省首批‘科技副总’,极大激发了高校教师服务一线生产的积极性。”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说,学校将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副总”工作。

在河南德邻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邻生物”)的研发车间内,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刘超齐正与技术人员讨论如何优化一款新型微生物制剂的发酵工艺。

“有人期待我带来新技术,但也有人担心我不懂企业实际。”谈及初入企业的感受,刘超齐坦言,过去,他的工作重心在实验室,如今却要直面市场需求的紧迫性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

鸡坏死性肠炎,是一种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散发性的鸡传染病,易对养鸡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前的应对之法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存在耐药性。我们这款生物制剂产品主要成分是益生菌,可以高效抑制魏氏梭菌的生长,同时,还可以调控肠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刘超齐表示,实验室筛选出抑制魏氏梭菌的微生物后,企业生产却面临菌种抗逆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又带领团队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工艺,并同步培训销售人员和技术服务团队。如今,该产品已完成中试,预计今年上半年上市。

“科技副总的优势在于‘架桥’。”刘超齐总结道,“既共享高校的科研资源,又对接企业的生产数据,让技术转化周期大幅缩短。”

这样的“技术乘法效应”正在多地显现。以湖北省为例,“科技副总”项目实施后,两年内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0多项;浙江省乐清市首批“科技副总”一年内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9项,企业产值平均增长15%;截至2024年年底,江苏省已从全国513家高校院所选聘11868名科技人才,到9661家江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共计实施合作项目8000多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万多个,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000多亿元。

校企“双向赋能”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锁在论文里”、企业技术需求“悬在车间上”的困局,成为制约食品产业升级的痛点。在推动现代食品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如何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河南省此次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给出了答案:建立“身份转换”的体制机制。

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企业与现代服务业处相关负责人透露,自去年河南省科技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副总”岗位发布和组织申报的通知》后,首批提出申请的企业就已超过1000家。最终,思念食品(河南)有限公司、九多肉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等626家企业成功与科研院校结成“对子”。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选派的626名专家均经过精准匹配:企业按需“发榜”,专家定向“揭榜”,确保人岗相适。

“以前合作多是‘项目制’,专家来了又走,技术升级缺乏持续性。”德邻生物副总裁杨晓娜表示,引入“科技副总”机制后,不仅能带来技术突破,还能深入养殖场解决应用难题。杨晓娜用“双向赋能”概括由此带来的变化:企业年营收从6000万元增至8000万元,并布局宠物饲料和海外市场;一线工人从“怕试验影响生产”转为主动反馈问题,创新文化逐渐渗透。“‘科技副总’不仅是技术顾问,更重要的是真正成为企业创新链的一环。”

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角度来看,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落不到生产线、变不成现实生产力的情况也阻碍了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不少高校人才也希望能成为“科技副总”,亲身参与市场的“摸爬滚打”,为企业创新把脉,为成果转化助力,真正发挥自身所长。

吸引他们的,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各地为“科技副总”提供的“有名有实”的支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身份破界”,彻底消除人才“后顾之忧”。

去年6月发布的《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中明确,入选“科技副总”,可一次性获得省财政资金给予的5万元补助;服务期内,“科技副总”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和工资待遇应保持不变,确保与在岗人员同等享有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权利;对考核优秀的“科技副总”实行绿色通道制度,申报下一年度省级科技攻关项目不受所在单位名额限制。

江苏省科技厅发布的《江苏省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入选的科技副总,属省级科技人才。对科技副总个人来说,科技副总牵头申报“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符合条件的,给予指导性计划立项支持;荣获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以下简称“省三部门”)联合通报表扬的科技副总,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相关省科技计划,符合申报条件的,可不受所在单位或地方推荐指标限制。对派出单位来说,荣获省三部门通报表扬的科技副总,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中,可作为验收标志性成果。对合作企业来说,科技副总任期内的合作企业,直接纳入江苏省科技创新券政策支持对象范围。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下,让科技人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有迫切需求的企业选派“科技副总”不失为一剂良方。“要把好事办好,关键是人才选聘要精准,做到专业对口、人岗相适,而不能搞成‘拉郎配’。”业内人士表示,人才到位后,企业要尽力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和科研条件,地方相关部门也要适时总结经验,更好引导企业用好人才。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03月04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