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阳:共建科技小院,打造梨产业振兴新引擎
本报记者 耿鹏举 通讯员 孙小勇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依托烟台青农禾科技示范园,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打造“山东莱阳梨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推动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科技小院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第二批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培训基地和山东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山东莱阳梨科技小院示范基地
聚集优势资源
形成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
莱阳市整合青岛农业大学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资源,打造“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助力、农民参与”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定期研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问题共研、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推动莱阳梨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小院累计投入1000万元,建成230亩核心试验示范基地,配套物联网监测系统、分子育种实验室等设施,并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为莱阳梨产业精准管理提供支撑。
截至目前,科技小院承担的烟台市梨育种攻关项目“梨优质高效标准生产技术”和“梨园提质增效与省力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科技小院依托烟台青农禾科技示范园创新“育种室+试验田+示范园”的研发模式,引进莱阳梨高产优化技术,已设立5个标准化观测站,实时采集土壤、气候、病虫害等数据,成功筛选出“莱阳秋月”“莱阳梨优系”“矮化丑梨”等抗逆性强、糖度高的新品种,为梨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展现小院作为
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为创新经营模式,科技小院联合河洛镇朱江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的230亩示范梨园,通过打造“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实现了社户年均增收5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40余万元。
针对传统种植中土壤酸化、糖度波动大等问题,科技小院依托“母本园-采穗圃-苗圃”三位一体繁育体系,研发出“三改一保”技术体系,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去年以来,烟台青农禾科技示范园优果率超90%,莱阳梨平均亩产增加20%,年出圃无病毒优质梨苗木20余万株。
此外,科技小院还推广“省力化、密植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栽培模式。通过采用宽行密植、平架栽培等方式,实现莱阳梨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其构建的“生态梨园”模式,利用赤眼蜂防治梨小食心虫、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和植物源农药等绿色防控手段,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截至目前,“生态梨园”模式已辐射推广3000余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解决了传统梨园低产、低质、低效的痛点,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认定为一种可复制、可延续的栽培模式。
创新小院发展
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莱阳市依托科技小院开展跨学科研究,将农业科学与生态学、信息技术结合,打造莱阳梨产业智慧管理系统,探索莱阳梨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通过引进中国农业大学等提供的脱毒原种12份、梨种质资源230份,试验试栽西洋梨、白梨、沙梨等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新品种10余种,获得优异新种质2份、莱阳茌梨高效品种脱毒材料1份。
为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科技小院与高校、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致富带头人,形成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截至目前,已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烟台青农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讲座62次、技术培训47期,受益群众2万余人。
为形成莱阳梨品牌效应,依托科技小院牵头成立的莱阳梨产业联盟,将莱阳梨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商等纳入联盟体系,实现产业上下游有效对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打造“黄梨皇”统一品牌。目前,已与多个商家合作开设莱阳梨专卖店、专柜,进一步推动了莱阳梨产业提质升级。
《中国食品报》(2025年03月11日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