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西南林业大学新增智慧林业、食用菌科学与工程等4个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学科特色的新兴专业;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农学院组建了火腿学院和“火腿班”……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近日指出,要加快和加强围绕国家战略技术发展重要的学科设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培养,进一步遵循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规律加强人才培养。
学科调整
高等教育与战略需求同频共振
日前,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发布实施2025届云南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支持计划”),以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支持计划提出,要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提升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云南多所高校已开始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提升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布局,云南民族大学停招3个文科专业,增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专业,新申报食品安全与检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工科专业。计划2025—2027年逐年增设4个左右理工科专业,预计到2027年年底,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计划数占比达到40%以上。
作为西部唯一的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在本科专业调整上力度颇大,撤销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动画等本科专业,在生物医药、林下经济等新兴学科领域谋划布局,新增了智慧林业、食用菌科学与工程等4个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学科特色的新兴专业。同时,该校还注重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入传统专业教学过程中。
“高校学科调整如何越调越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指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雇主导向”将使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变得更强、更有特色。云南工商学院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素质需求和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收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期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近5年来,全国高校本科专业撤销数量逐年增加。去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23年高校申请撤销专业点备案数高达1670个,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树涛认为,高校撤销部分专业主要有两大原因,即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通过撤销部分专业,高校可以集中资源发展更具潜力的专业,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职教转型
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双向赋能
当高等教育锚定战略新兴产业时,职业教育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源自职业院校,这种人才供给结构深刻改变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形态。
上盐、搓抹、修胚……在浙江省金华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闫丹诚的手机里,“藏”着一段他经常反复观看的视频。“去年12月,我们火腿学院的学生到金华金年火腿有限公司参观时,我录下了金华火腿制作的全过程,真是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鉴于金华火腿产业振兴的需要,去年4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金华市市场监管局、金华火腿行业协会等多家部门和单位联合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的首个火腿学院。经过报名和选拔,闫丹诚顺利入选“火腿班”。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农学院(以下简称“农学院”)的前身是于1933年创办的浙江省立实验农业学校,距今已有90余年历史。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学院因“一条火腿”而再度焕发新生机。“金华火腿以色、香、味、形驰名中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金华市启动了‘两头乌’猪和金华火腿两大产业振兴行动,发布专项支持政策。也正是乘着这股‘东风’,农学院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手抓产业上游,成立‘两头乌’育种重点实验室,一手抓下游加工端,组建了火腿学院和‘火腿班’。”农学院副院长姚刚表示。
2024年,农学院抽调教师组建“评委团”,从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两个年级共120名学生中选拔了16人进入首届“火腿班”学习。“他们除了学习食品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到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实操,接受包括火腿腌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内的一线技术人员的亲传亲授,我们会尽最大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爱火腿、精技艺、懂产业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评委团”成员之一、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主任解华东介绍道。
迈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农业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的大门,一路向左,便到达了生物技术工程系茶叶生产与加工实训车间。电加热炒茶锅、滚筒杀青机、茶叶揉捻机……各种制茶设备齐全。“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是2017年开始招生的,现在共有在校生120余名。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茶叶基本知识、茶叶加工及审评技术、冲泡技巧等内容。近年来,茶产业已逐渐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生态型茶园、文旅集团、旅游景区等用人单位都有通过茶艺表演或策划茶文化活动来推广及营销的需求,我们及时对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文旅发展紧密结合,增加了茶文化、茶艺等方面的课程。”专业负责人乔明明说。
近年来,根据农村产业发展新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的职业院校并不在少数。一方面,乡村产业的提质增效、乡村新业态的持续涌现,让职业院校看到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特色产业的新方向和新机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专业、人才、技术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变成其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成为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必然。
“在这场教育变革的深水区,从综合高校的学科重构到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中国教育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回应时代命题。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专业设置的优化升级,更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业内专家指出。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03月18日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