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为食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天津科技大学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在食品科学、生物工程、智能制造等专业领域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雄厚的师资力量及完善的科研平台。作为一所以轻工特色为主的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集聚了一批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实现转化;同时积极践行育人育才使命,同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轻工、食品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
建立区域研究机构
服务地方食品产业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青县食品产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已发展成为青县主导产业,诞生了多家全国知名的食品企业。借助天津科技大学在食品领域的学科优势,双方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
为探索新型校地科技合作模式,去年8月,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青县经济开发区共建食品产业研究院,全力推动青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食品产业研究院配备办公场所、实验室和生活设施,以方便学院的专家现场工作和短期居住。
“食品产业研究院的成立将更好落实科技服务产业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目的,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科研实力以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继锋介绍,学院将利用食品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把企业的科技需求列入研究课题,服务当地企业发展。
刘继锋介绍,食品产业研究院下设“三中心”,包括产业培训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培训中心面向青县食品企业和其他企业,结合职业教育、企业相关认证和企业家队伍培育等工作,发挥天津科技大学人才优势和师资优势,开展相关培训培育工作,为青县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分析测试中心依托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对食品品质进行把关和改良,联合监管部门构建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体系,助力青县食品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天津科技大学科研、人才和学科优势,以及青县产业和科技资源,对接企业研发需求,承接研发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在青县转移转化,提升青县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同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汇聚新动能。
这并非天津科技大学通过建立区域研究机构的方式服务地方食品产业发展的初次探索,早在去年3月,天津科技大学就与邯郸市康诺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奶酪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基地。
“该基地致力于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通过推进食品营养与健康、乳制品开发与技术提升,推动国产奶酪产业高质量发展。”刘继锋介绍,学校大力支持创新基地的建设发展,双方通过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津冀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目前该基地的相关新产品已经进入中试放大阶段,将很快推向市场。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人才“双向奔赴”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天津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就职、招收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养等方式,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
“天津食品集团是天津市大型国有企业,以食品、农业为主营业务,与学校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具有极高的契合度。近年来,双方始终持续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培养毕业生、人才供需、共建科研平台等方面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唐娜介绍,学校依托学生资源为天津食品集团开设了“天食英才班”,采取定向开班、定向培养、定向引才的模式,鼓励各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增进对企业的了解与认同,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10月,首届“天食英才班”成立,招收了45名学员。“首届‘天食英才班’承担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重任。该班是在不改变在校学生原有班级的情况下,选拔一批求职意向明确、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组建的虚拟班级。”唐娜介绍,“天食英才班”人才培养以“重实学、强实践、抓实效”为特色,采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注重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专题授课、现场观摩、实践操作、岗位实习等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为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具备事业心和责任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学校还优先为天津食品集团提供优秀的毕业生人才。”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徐娜介绍,每年度学校安排学生到天津食品集团实习人数不少于30人,实习时间不少于120小时,管培生到岗不少于8人。据悉,管培生指通过人才选拔,确定录用的学生在大四实习阶段在企业稳定6个月(含)以上时间的人员。根据自主培养各层级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计划,管培生将在公司各个不同部门实习,了解整个公司运作流程后,再根据其个人实际工作情况及专长进行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科技大学创新在职人员培养模式,2022年开始连续两年招收天津食品集团近120名在职员工,进行定向研究生课程训练和培养。
下一步,天津科技大学将继续发挥人才、科研、平台优势,不断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持续为轻工、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王彦生)
《中国食品报》(2024年01月23日05版)